有些人在做完胃腸內鏡后被告知長了『息肉』
乍一看,難免緊張憂慮,
『息肉』是什么?跟癌癥有關系嗎?
需不需要動手術?
……
今天,就讓我們揭開它的廬山真面目吧
什么是息肉?
[xī ròu]
息肉是人體粘膜表層贅生出的『一塊肉』,從鼻腔、聲帶、胃腸、膽囊到子宮都是它們生長的地方,醫學上一般按其生長部位進行命名。
如長在聲帶上的叫"聲帶息肉",長在胃上的叫"胃息肉",長在腸內的就稱為“腸息肉”,以此類推。
息肉本身是一種良性病變,但其中一部分息肉可能發生癌變,那么哪些息肉可以放心,哪些又要引起注意呢?
腸息肉
[cháng xī ròu]
有啥癥狀?
小息肉:幾乎沒有癥狀,通常在腸鏡檢查時被發現。
大息肉:一小部分患者可出現便血、便秘、腹瀉腹痛、大便性狀改變、排便規律改變等。
會癌變嗎?
非腫瘤性息肉:炎癥性、增生性、錯構瘤性息肉等,一般不易癌變。
腺瘤性息肉:包括管狀腺瘤、絨毛狀腺瘤、混合性腺瘤等,有癌變風險。
通常,息肉數量越多、息肉越大,癌變幾率越高。
如何治療?
一旦發現有腸息肉,最好盡早切除,以除后患。
病人在做腸鏡發現大腸息肉時,便可“先斬后奏”直接切除,再送病理檢査確定類型。
腸息肉易復發,大部分息肉切除后會出現復發或新生息肉,因此切除后也要定期復查。
胃息肉
[wèi xī ròu]
有啥癥狀?
一般情況下,胃息肉病人沒有任何不舒服。常在胃鏡檢查中被發現。
有些患者可以出現腹脹腹痛、惡心嘔吐等,當胃息肉本身有炎癥或發生壞死有出血時,可能有貧血,大便潛血試驗陽性,出血多的也可以出現黑便。
會癌變嗎?
胃底腺息肉:可能與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相關,基本不會癌變。
增生性息肉:常與幽門螺旋桿菌、萎縮性胃炎等長期慢性炎癥有關,癌變風險較低,小半部分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門螺桿菌后可以完全消退。
腺瘤性息肉:癌變率很高,發現就應該及時切除。且其具有一定的復發性,切除后也應定期隨訪。
如何治療?
一般來說胃息肉只要直徑≥1厘米,就建議在胃鏡下切除。
具體還要結合胃息肉的數量、病理類型、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、是否在服用抑制胃酸藥物等因素,由醫生綜合分析是否需要切除,以及分幾次切除。

大多數息肉沒有癥狀
一定要養成規律體檢的好習慣
才能及時發現
建議高危人群及40歲以上的人群
定期接受胃腸鏡檢查哦~
推薦閱讀: